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研决策

现代农业发展的潍坊答卷

时间:2014-02-13 17:16:07  来源:  作者:

  ——赴山东潍坊学习培训的考察报告

市农办



市委书记刘雪荣同志批示:调查报告很好,可发参阅。关键和核心是要将外地经验转化为黄冈的政策、措施和实际行动。请市农办和各地认真研究。

10月13日至19日,市委、市政府在山东潍坊市委党校举办了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专题研讨班。全市11个县市区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市县直农口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共计116人参加了培训。期间,围绕农业产业化、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科技革命等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问题,举办了5场专题讲座,与潍坊对口部门开展了衔接,并实地考察了潍坊市农村星技合作社、稻田镇新一代冬暖式大棚、寿光农产品国际物流园、福田农业机械装备工业园,以及三元朱村、杨家埠村、前厥庄村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既学到了现代农业前沿理论知识,看到了潍坊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动实践,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又在比较中看到了黄冈与潍坊的差距,得到了许多有益启示,增强了加快黄冈强农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一、潍坊现代农业发展的“它山之石”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历史悠久,自夏以来就以手工业和商业发达而享有“南苏州、北潍县”之誉。现辖4区、6市、2县,总面积1.61万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山区、平原和沿海滩涂分别占总面积的28.7%、57.7%和13.6%,其中耕地总面积1010万亩;拥有人口922万,其中农业人口460万。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市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导向,解放思想,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实干作为,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以现代农业为支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的路子。今天的潍坊不仅成为了闻名世界的风筝之都,而且成为了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发祥地、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国蔬菜之乡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享有“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的盛誉。其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一)产业特色明显。潍坊市各地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种养特色,调整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向板块经济、规模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寿光、安丘为主的蔬菜生产区,以诸城、安丘、高密为主的禽肉生产区;以青州、临朐为主的干鲜果品生产区;以潍城、寿光、青州为主的花卉生产区;以昌邑为主的绿化苗木生产区和出口基地,呈现出“一县一特、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创造了“一业富县、一品富民”的鲜明特色。如寿光市的瓜菜面积就高达84万亩,冬暖式大棚40万个,占耕地面积80%以上,年产瓜菜420万吨,占到潍坊的1/3,不仅成为京津冀的“菜园子”,而且成为日韩等国家的“菜篮子”。当我们乘火车进入寿光地界,数以万计的蔬菜大棚连成一片,一望无际,好似白色的海洋。再如我们参观的青州市黄楼镇,按照“花卉立镇、三产强镇、开放兴镇、点上现代化、面上产业化”的工作思路,走“龙头闯天下、龙尾连万家”的路子,做大做强花卉产业,形成了以山东万红花卉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花卉产业。全镇花卉种植面积12000亩,从业户数达2000多家,花卉年收入占全镇农业收入的30%以上,形成了十里花街、百亩市场、千户经营、万亩基地的壮观场面,成为全国南北花卉集散地和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观光景区。

(二)加工转化率高。潍坊始终把培植“大、高、外”型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市已建成肉类熟食加工、面食精深加工及果菜FD生产线160多条,开发新产品1000多种,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 %以上,基本实现了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原料和中间产品加工向终端产品加工的转变。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10家,年实现销售收入1210亿元。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2家和75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到196家,有6家企业成功上市,带动85%以上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诸城外贸、晨鸣纸业、得利斯集团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大龙头。如诸城外贸集团,既是一家主营肉鸡、淀粉、天然色素加工的外向型出口企业,也是在全国最早推行“企业+农户”订单农业模式的企业。该企业经过42年的发展,资产已达70亿元,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肉鸡加工和玉米淀粉产量居全国第一,出口肉鸡占全国出口量的25%;高端产品天然色素年产量3亿克,占全世界总产量的56%,居世界第一。

(三)示范园区较多。潍坊市以工业化的理念、开发区的模式、项目化的方法,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持,大规模地对农业板块基地、畜牧养殖厂场实施园区化改造,推进了高端高质高效农业的集聚发展。目前,全市具有区域特色、比较优势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数达到1000多个,其中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级蔬菜、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4处,创建市级优质农产品示范园区150处。

(四)市场流通顺畅。潍坊市全面实施国内市场升级和农业国际化战略,积极发展农产品物流园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仓储物流、冷链物流,构建农产品现代化大流通格局,形成了以77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支撑、以386处农贸市场为补充、以1145处小型集贸市场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的市场体系。全市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21家,年总交易额243亿元。特别是创汇农业特征明显,农产品销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17.5亿美元,其中蔬菜年出口64万吨,占全国年蔬菜出口总量的1/10;禽肉年出口6.5万吨,占全国年禽肉出口总量的1/3,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我们参观所到之地,无论是县市,还是乡镇,只要有主导产业的地方,就会有规模不等的市场。如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总投资20亿元,占地3000亩,年交易蔬菜、瓜果1000万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最权威的标准形成中心,是全国首家由商务部批准的蔬菜价格指数发布点。在这里没有买不到的菜,也没有卖不出去的菜。同时该市坚持“节会搭台、经贸唱戏”的宗旨,连续举办了13届寿光菜博会、6届青州花博会、5届昌邑绿博会三大国家级节会,每年都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全国重点城市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对接会,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到国外从事农业投资和设立营销公司,广泛推介潍坊农产品。

(五)农业品牌响亮。充分利用“潍坊农业”的名气,以安全、信誉为核心,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战略,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全市累计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1914个,“三品”总面积达530万亩,地理标志农产品28个,注册农产品商标1200多个,“乐义”、“七彩庄园”蔬菜品牌,“尽美”、“得利斯”禽肉品牌,“晨鸣”纸张品牌、“景芝”酒业品牌等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六)运行机制灵活。潍坊在推进现代农业的进程中,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发展的成熟状况,先后探索出了以诸城为代表的“企业+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模式,以寿光为代表的“市场+基地+农户”的市场拉动模式,以安丘为代表的“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以寒亭为代表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模式,以奎宁为代表的农业观光旅游模式,以昌邑为代表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然形式不同、组织方式各异,但核心要义都是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五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协调同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形成从规模种植到标准化生产,从龙头带动到现代化加工,从市场建设到国际化出口的完整产业化链条。全市85%以上农户在产业化带动下进入国内外市场。

二、潍坊现代农业发展的“问石之思”

论农业资源,潍坊市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5,年降雨量只有600mm,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7,是全国42个重点资源型缺水城市之一。论地理区位,绝大部分版图不靠渤海,靠海的地区也是以盐碱地为主。在一个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并不突出的地方,潍坊市现代农业发展能够走在全国的前列,可以说为我们强农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启示之一:农业不仅是民生产业,更可以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潍坊市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了农业的内部潜力,农业经济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社会功能得以不断扩展,全市农村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明和谐的新局面。据了解,潍坊市1010万亩耕地,亩均收入过万的达到200多万亩,全市9425个村,有20%以上的村人均收入过万元,有一半以上农民年纯入过万元。现代农业的发展使潍坊农民留驻土地,安心农业,全市340万劳动力,除3万人外出务工外,其余都在本地安置。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到城镇投资兴业,成为了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力量,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和谐相处。如我们参观的寿光市三元朱村,建一个占地3亩、实际种植面积1.2亩的冬暖式大棚,投资约10万元,使用期限20年,种茄子一年一季可出产5万斤,种辣椒可出产4万斤,平均毛收入超过10万元,纯利润超过7万元。也就是说,每亩的投资回报率高达3.5倍。一个仅有215户、800口人、1295亩耕地的三元朱村,在村支部书记王乐义的带领下,从1989年的17个冬暖式大棚开始起家,到现在全村冬暖式蔬菜大棚发展到530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97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9600元,不仅成为了全国北方冬暖式大棚的发祥地,引发了一场改变大半个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绿色革命,而且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村”、“全国小康示范村”、“中国十大特色经济村”、 “全国生态文化村”。 如今该村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文化设施一应俱全,“穿的讲漂亮、吃的讲营养、住的讲亮堂、用的讲高档”成为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寿光市也因为发展蔬菜及其配套产业,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38位。潍坊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证明,依靠农业完全可以富民富县,依靠种养植业也能致富小康。

启示之二,农业发展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必须跳出地域抓农业,以现代农业为方向,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潍坊现代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84年,在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成为独立生产经营者。第二阶段,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围绕发展商品生产,在全市组织实施了商品经济大合唱,较好地解决了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问题。第三阶段,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针对条块分割、行业垄断、城乡分离、区域保护等矛盾和问题,组织了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成功把农民、企业、商业流通和外经外贸结合起来,实现了农民有靠山、企业有货源、产品有销路,各方都受益。第四阶段,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围绕解决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加快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潍坊农业产业化战略的提出,掀起了席卷全国、经久不息的农业产业化浪潮,进入了中央决策,成为全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第五阶段,从2000年开始,面对入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的新形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不失时机地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农业国际化战略,推动农业“引进来、走出去”,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形成了禽肉和蔬菜两大外向型主导产业,初步建立起了外向型农业发展格局。第六阶段,党的十八大之后,潍坊顺应“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以发展高质高端高效农业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实施“三化(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三带动(龙头带动、市场带动、科技带动)、三变(农民变职工、变股民、变市民)”战略,不断创新“公司+基地+农户”农业经营机制,开始了又一轮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探索。纵观其历程,我们不难看出,潍坊现代农业之所以在全国占领高位、走在前列,最根本的动力就在于,与时俱进,始终以思想解放推动思路领先,以思路领先推动农业领先。

启示之三,农业支柱产业的培育,必须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一个农业支柱产业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有时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潍坊农业之所以能形成“一县一业”格局,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地位、有影响、有活力的产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所谓不变,就是对看准、认定的优势产业,不因稍遇市场波折就“翻烧饼”,而是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届接着一届抓,坚持不懈、长期坚守。所谓万变,就是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让产业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产生新的竞争力。以寿光的蔬菜产业为例,其发展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曾出现买难问题,但寿光人并没有因为暂时的困难,就轻言放弃,毁菜栽果,而是变思路、变机制,以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引领产业潮头,占领市场高地。

启示之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始终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农业虽旧,其命在新。潍坊市在创新发展思路的同时,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试验。一是改革农村产权制度。从去年开始,潍坊市以“还权赋能”为核心,在全市集中推开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三项改革”,并加快搭建各类要素交易平台,初步形成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体系。在土地流转方面,全市已建立起10个县级土地流转平台,108个乡镇级土地流转平台,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28.51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24%。同时按照土地股份化、农民股民化的路子,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合作社169家,入股面积4.3万亩,入股农民8795户。在村级集体资产改革方面,从2008年开始,围绕村级集体资产“人人所有、人人没有”和“分的彻底、统的不强”的问题,以建立社区经济合作社为中心,对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进行改革。目前全市已有152个村登记为社区经济专业合作社,10个村登记为公司。在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方面,开展了登记颁证工作。二是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全市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0483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16家,入社会员60万户,占纯农户的39%,合作社数量、成员数量均列山东第一,注册资本金占到全省的1/3。加快推进6.8万种养大户向现代农场的转型升级,注册家庭农场589户。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拓宽服务领域,潍坊积极推动以资金互助为主的合作社联合社、联合会的发展。全市以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农村社区性资金互助、赊销赊购资金互助、政府扶持性资金互助等四种模式,发展资金互助合作组织586个,成员4.4万人,吸纳股金、互助金和政府扶持资金2.5亿元,撬动社会投资6.5亿元。三是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按照“两个市场、一个标准”要求,全市狠抓标准、监管、检测、追溯四个环节,全域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监管。参照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定了304项地方标准规程,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环节做到了有标可依;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管体系,在山东率先实行强制性例行检测制度,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行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制度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落实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监管“安丘模式”在全国推广。四是创新农村融资模式。潍坊在全省率先开办了担保联合社、信用贷款、合作社联盟互保贷款等新型贷款业务,扩大了土地经营权、大棚、林权抵押贷款。全市仅抵押贷款额达到1.8亿元。四是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潍坊全市整合乡镇农技推广力量,建立农技推广、农业执法、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县乡双重管理体制,形成了市有专家顾问、县有技术指导员、乡镇有农民辅导员、村有示范带动户的推广网络。正是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创新,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得以解放,属于农民的财富潜力得以释放,农村的要素得以激活,农业真正成为了高效产业,农民真正成为了“有产阶级”,这既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城乡要素大面积置换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创造了条件。

启示之五,发展现代农业,各级各部门必须找准定位,有所作为。潍坊市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职能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潍坊市先后出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关于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决定》、《农业五大产业振兴规划》、《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合作社提升发展的通知》、《关于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市政府每年确定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在贷款贴息、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2003年起,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拿出7000多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从2011年起,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对销售过亿元的大型企业,设立特别贡献奖;在全市开展了农业产业化“十佳”带头企业和“十佳”带头人评选活动,并对“双十佳”给予重奖。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每认证一处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基地奖励3000元,每认证一处有机食品基地奖励8000元,每取得一个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奖励100万元。潍坊市每年还投入10多亿元,用于优化水资源配置、发展节水灌溉和保护地栽培,共发展节水灌溉500多万亩。三是尊重基层创造。诸城外贸集团的贸工农一体化模式、诸城市的农业产业化战略、安丘的农产品质量监管模式、寿光三元朱村王乐义发明冬暖式大棚技术等,都源自基层的创造。潍坊市通过发现典型,总结典型,推广典型,使基层群众的创造之花,不仅绽放全市,而且争艳全国。四是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潍坊市现代农业迅速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重基层、打基础,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像王乐义、赵继斌等思想先进、勇于开拓创新、能踏踏实实带领农民致富的优秀基层党员干部。

三、黄冈强农建设的“攻玉之策”

就农业资源禀赋而言,潍坊有潍坊的特点,黄冈有黄冈的特色,产业结构不可能照搬和复制,但潍坊市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所展示出的重农思想、坚守毅力、国际眼光、创新精神、改革勇气、实干作风,值得我们学习;所探索出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同步发展路径,值得我们借鉴。看潍坊,思黄冈,我们必须站在潍坊的肩头,来思考、谋划黄冈的强农之策。

第一,强化农业“重中之重”的地位。今年,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把强农建设作为“双强双兴”的重点之一,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重农、抓农、强农的坚定决心。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不少地方和部门或多或少地还存在把农业当包袱的思想,抓农业的领导认为税收低无抓头,涉农部门认为作为难无奔头,农民认为效益差无盼头,因而抓农业、服务农业的动力不足,务农的积极性不高。潍坊的实践答卷和黄冈的特殊市情告诉我们,抓产业发展,农业是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抓招商引资,农业是最具吸力的资源;抓项目建设,农村是最有需求的阵地;抓消费拉动,农村是最有成长性的市场。全市各级各部门都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的强农决策上来,统一到农业是强工之基、兴城之本、兴文之源上来,体现到领导精力、工作部署、政策扶持和优化服务的各个方面,引导全社会形成重农、扶农、惠农的强大气场。

第二,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黄冈与潍坊在农业上的差距,表面上看是数据的差距,实质是思想观念的差异。学习潍坊经验,推动强农建设,必须树立战略思维,坚持“四用”发展思路不动摇,依靠工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的协同推进,着力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和竞争力;必须树立国际眼光,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入推进农业领域的开放开发,全力落实和放大农业招商推介会成果,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必须树立市场化、产业化思路,善于通过市场办法解决农业发展难题,促进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着力推进产品优势向产业链优势的转变。

第三,优化产业布局。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业“个十百千”工程,明确了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各级各地不能朝秦暮楚,必须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推进生产要素、政策扶持向粮食、油料、茶叶等10大产业集中,壮大基地规模,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产业集中区。

第四,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到目前为止,我市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尚未实现零的突破,这与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各地要加强项目策划,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建设一批市场流通带动型、龙头加工企业带动型、乡村旅游带动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为农业科技展示基地、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基地、乡村休闲旅游基地、体制机制的试验田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

第五,大力发展“两端农业”。要围绕主导产业,突出发展种子种苗产业、乡村旅游产业等前端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市场流通业等后端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占领产业发展高地,创造农业发展的新优势、新特色。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市场流通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龙头。只有龙头“舞”起来,现代农业才能真正化起来。一方面,要大力扶持现有“农字号”企业依靠科技驱动、重组整合、上市上柜等,尽快做大做强,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主导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多层次、多成分、多元化兴办一批新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和流通市场,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扩大农产品市场销售半径。 

第六,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重点要在农村产权市场、新型市场主体培育、土地股份合作、合作组织联合体、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集体“三资”改革、农村金融、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服务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建立健全市场流通体系、科技服务体系、产业化经营体系、要素支撑体系,走出一条具有黄冈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路子。

第七,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进一步完善乡村基层政权的民主管理、“两派一聘”等制度,坚持请能人回村,把致富能人、科技能人选进村级班子,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自富和带富能力。要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区经济合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第八,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改变思维方式,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强农建设的整体规划,分类研究政策,形成系统性的政策支持框架。要围绕培育特色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壮大市场主体,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同时要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证强农建设有序推进。要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加强强农建设的考核,以考核促进工作作风转变,以考核促进工作落实。

(作者: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朱伯儒,市农办纪检组长董本汉,市农办干部郭小年)

Copyright © 2015 黄冈市农办 鄂ICP备1201098号
主办:中共黄冈市委 黄冈市人民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七一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