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研决策

“一县一业”的代表作——古田县食用菌产业考察报告

时间:2015-07-08 09:53:49  来源:麻城市农办  作者:

杨遥同志批示:古田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思路、模式和办法值得我们在培育特色产业、推进转型发展中学习借鉴。发各地、各部门参阅。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特色产业发展,破解我市特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5月13—15日,市委副书记刘华强率领市农办、市农业局、市扶贫办、三河口镇主要负责人赴福建省古田县就当地发展食用菌产业进行了考察学习,先后参观了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古田食用菌博物馆、古田县食用菌电子商务创业园、渤海商品交易所银耳交收运营中心、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古田县雪杉耳珍稀食用菌研究所、古田县康宏食品有限公司、吉巷乡前垅村猴头菇生产基地、吉巷乡渭洋村食用菌生产房基地、福建正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立诚食用菌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等11个集科技研发、市场交易、产品加工、文化交流及标准化建设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平台,与当地农民、企业家和农业部门的同志开展了深入交流。

古田县是福建省相对不发达的山区县,版图面积2385平方公里,人口42.8万。全县产业围绕食用菌做文章,经过多年来的传承、创新、发展,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发展格局。2014年全县食用菌生产产值47.44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6.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4%。食用菌产业作为古田县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有市场、有效益、有前景,形成了规模、形成了产业化、形成了致富产业,是“一县一业”的代表作,其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发展特色

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经过4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呈现出七大特点:一是从业群体大众化。全县农村70%以上农户从事食用菌产销活动,相关从业人员近30万人。二是菌类生产基地化。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在全县范围合理布局食用菌生产,逐步形成银耳、香菇、茶薪菇和新特珍稀菌类四大生产基地,促进“公司十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的发展,形成了菌种栽培基地化、种植生产基地化和产品加工基地化。三是生产种植周年化。根据品种、温型、季节和地理位置的不同,科学安排食用菌生产,如反季节生产、冬暖房栽培等,形成常年生产格局。四是产品结构多样化。全县已开发生产36个菌类,其中银耳、香菇、竹荪、猴头菇、茶薪菇、毛木耳、金针菇等20多个菌类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实现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系列开发转变,形成了“主栽品种规模不断扩大,珍稀菌类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成为全国开发品种最齐全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五是生产技术专业化。全县已形成了从原辅材料供应到科研、制种、栽培、加工、销售、机械设备、技术推广及其它各个环节的专业队伍体系,食用菌整个产业链的分工愈加精细。六是产品市场国际化。在县内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市场营销网络,在县外开拓了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全县有3万多食用菌营销户,营销网络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而且打入日本、东南亚、欧洲、美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七是产业发展品牌化。古田县先后被授予“中国食用菌之乡”“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县”“全国食(药)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全国食用菌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十强县”“全国食用菌餐饮文化示范县”“全国食用菌文化产业建设先进县”“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县”等称号。国家农业部、原外经贸部将古田定为全国园艺(食用菌)产品出口示范区,国家科技部将古田定为国际食用菌培训基地。成功打造了“中国食用菌之都”的区域品牌和食用菌产业的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古田银耳”。

二、主要做法

(一)把食用菌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度推进。在食用菌生产发展过程中,各级、各届党委和政府始终将发展食用菌生产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建立专门机构,积极引导,给以政策扶持,创造出数十年如一日,稳步发展,长盛不衰,保持旺盛活力的可喜局面。一是成立了食菌局。为加强食用菌产业的领导,古田县于1993年成立了县食用菌办公室,为全市食用菌生产提供技术培训、新品种开发、菌种管理、资金协调等服务工作,对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古田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该产业逐步朝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为更好地服务“中国食用菌之都”建设,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实现古田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古田县在原食菌办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于2007年将食菌办升格为食用菌产业管理局。具体职能是:研究拟定食用菌产业政策和食用菌产业发展重大措施,引导食用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食用菌产业资源的高效配置;负责食用菌产业资源调查、区划,研究拟定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负责食用菌产业化和市场体系建设;负责食用菌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负责食用菌科研、教育、技术推广及其队伍建设;负责食用菌行政执法工作和食用菌产品产地安全管理;负责开展食用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二是出台促进意见。为进一步发挥古田县食用菌产业优势,促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古田县出台了《促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九条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作为提升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扶持和促进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主要是实施菇棚升级改造工程,引导农民对现有的安全等级低的用木架茅草搭盖的菇棚进行标准化改造;鼓励和扶持食用菌工厂化发展。此外还安排500万元作为风险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食用菌产业整体水平。目前,菇棚标准化建设改造完成既定目标,工厂化栽培设施规模和水平有大的提升,菌包厂示范点建设取得突破。三是进行典型示范。为进一步提升古田县农业产业化典型示范点,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古田县印发了《农业产业化典型示范点培育提升工作方案》。根据方案要求,现代食用菌产业化建设项目将优先享受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对项目在资金融通、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优先申报和倾斜扶持。财政支农资金优先支持食用菌经营主体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目前,省级农民创业园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福建省食用菌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平台、杏鲍菇(白灵菇)工厂化瓶栽厂及产品加工、茶树菇工厂化瓶栽厂、渭洋银耳标准化设施菇房、南方黑木耳吊袋栽培示范生产基地等15个食用菌重点项目建设投入使用并发挥效益。

(二)实施一系列金融创新,打造“食用菌专业银行”。为了推进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古田县农信联社将大约70%的信贷资金投入到了食用菌产业,并不断创新模式、优化服务手段,服务食用菌产业全产业链,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一是创新合作模式。古田联社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做到“一村一品、一社一特”,先后以“厂房+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组织和个人强强结合,创办农业专业合作社。按照“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程序,把农民合作社成员纳入信用评级范围,并将农户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机制引入,以“联保、小信”等模式为社员发放贷款。通过合作对接,社员不愁资金扶持、不缺技术、不愁市场,农民变工人,既可领工资,年度还可以分红。据统计,2014年古田县共栽培各类食用菌13.42亿袋,总产量75万吨(鲜品)。二是创新担保模式。古田县农村大部分菇农最大或最有价值的资产为宅基地自建房,相对于县城的商品房,变现能力较弱。古田联社针对这一现象创新抵押担保模式,开办宅基地抵押贷款,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制定农村宅基地抵押管理办法,规范农村宅基地抵押率、期限、利率、操作流程等,解决部分合作社及其社员缺乏抵押品难题。通过开办宅基地抵押贷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菇农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满足菇农贷款资金需求。截至2013年11月末,该联社已办理宅基地抵押贷款369笔,金额9891.36万元。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围绕“三农”发展新特点、新需求,古田联社因地制宜积极推出富有地方特色的金融产品,全方位满足农村生产资金需求。该联社在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同时,推出了万通宝农户小额自助循环贷款新品种,即在做好风险管控的前提下,大胆放权,在各社贷款审批权限金额内可以推行一次授信、三年循环使用的放款方式。通过签订三年最高余额借款合同,以逐年“循环贷”的形式发放,浮动利率,并明确新出账贷款与当年古田联社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为准。当贷款将要到期前,客户经理先行调查了解贷户当年新的情况,确定是否给予继续扶持。当客户还款后,在贷款无逾期、利息无二次以上故意拖欠的情况下只要签订借款借据就可放款。为了简化办贷流程,缩短农户办贷来回奔波的时间,古田联社积极探索新的放贷方式,推出信贷“T+1”办理工作制,即贷前认真做好农户建档、授信,贷中做好决策,贷后按时跟踪检查。四是创新激励模式。农业不是一个收益高的行业,农民无法承担高利率的贷款,如果贷款利率过高,想贷而贷不到款的“贷款难”就变成了想贷而贷不起的“贷款难”了。古田联社采取更为灵活的贷款利率政策——黄金客户利率优惠政策。根据合作社或者社员在信用社的存款情况,来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如当社员在贷款前半年的日均存款达到贷款额的10%,就能在该联社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的基础上下降0.6个点;当日均存款达到贷款额的20%,就可下降1.2的点。以此类推,最低能下降3个点。为了让诚实守信的农民能够享受到更多优惠,古田联社还创新信用评级,积极开展诚信创建工作。截至2014年11月末,共创建信用乡镇4个、信用村73个,评定信用户9816户,发放贷款证9816本,发放“两小”贷款26335.85万元。

(三)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依靠产业链打造价值链。古田县食用产业菌拥有从原辅材料供应到科研、制种、栽培、加工、销售、机械设备、技术推广及其它各个环节的专业队伍体系。这得益于该县致力于推进的全产业链战略,把产业链条延伸到生产、服务的各个环节,让链条上的每个环节参与者都有利可图。一是科研院所出人才。在科研及人才培养方面,古田县与福建农林大学共同建设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集食用菌科研开发、人才培养、菌食文化、精深加工、成果示范与转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平台,培养造就了一批高层次的食用菌产业人才。其中,食用菌菌种、生产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66人,高级技师28人、技师149人、高级工31人,栽培熟练工不计其数,为保障产业提升提供了人才保障。在菌种选育培优、机械设备的研发方面,通过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也取得新进展。其中与国家菌草中心合作建设“国家菌草中心示范基地”成为全国首批18个示范基地之一;“古茶1号”“古茶2号”“古茶988”等3个茶树菇品种通过全国食用菌品种认定;“银耳绿色食品标准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9项新机械、新机具、新技术、新产品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二是地方发展出产业。通过科研院所一系列技术的转化,古田县涌现出一大批“升级版”的农业龙头企业,食用菌深加工也快速发展。“正茸”食用菌公司是全国首家采用自动化生产线栽培白灵菇的企业;“绿野”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取的废菌料循环利用居全国领先地位;食用菌加工园目前已开发生产了食用菌山珍精调味料、山珍菌汤煲、软包装食用菌罐头、糟制食用菌、银耳颗粒、纳米银耳粉等10多种加工产品,特别是“银耳多糖”成功提取以及以“银耳多糖”为原料的银耳曲奇、银耳黄酒等产品开发,使该县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三是农户收益得保障。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不因市场变动影响收购价格,促进了千家万户踊跃参与到食用菌生产种植上来。农户加入合作组织,以土地、菇棚、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分享分红收益,赚取劳动工资。古田康宏食品有限公司在古田县鹤塘、吉巷等五个乡镇建立了9000多亩的食用菌加工基地和脱水加工厂,实行产销订单,带动4000多户农民进行食用菌生产,指导农民对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利用丢弃的香菇柄加工成香菇脚粒出口韩国市场,每年就此业务,可免丢弃香菇柄1000多吨,为农民增收600多万元。

(四)健全市场体系,开拓市场搞活流通。90年代由于流通体制不顺,政府引导不及时,古田食用菌产业受到过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企业纷纷外迁,技术外流,人才外出。古田县针对流通体制存在的问题,组建了食用菌经销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对财税征管进行改革,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再次激发了广大农民种植食用菌的积极性,大批企业开始回流。一是建设批发市场。2003年建成了“中国福建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是一座集产品交易中心、会展中心、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科研技术中心、信息中心为一体的新型的现代化的食用菌专业市场,也是国家农业部指定的全国食用菌定点批发市场和省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上市品种达30多种,日均人流量达5000余人次,市场年交易量达1.2万吨(干品),交易额6.4亿元。二是挂牌渤海交易所。在推动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促进银耳产品上市。2014年4月28日,古田县银耳产品正式在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福建省第一个抢滩渤商所的产品,也是继香菇、黑木耳后第三个在渤商所上市的食用菌品种。三是组建营销网络。以“中国福建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为辐射中心,带动市场不断向镇村延伸拓展,在县内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市场营销网络;依托3万多食用菌营销队伍,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设“旗舰商店”,形成分布各国的食用菌营销网点。四是依托大型企业。依托塞翁梧、顺达等企业,把产品打入家乐福、欧尚、世纪联华、沃尔玛、麦德龙等二十多个大系统共500多家超市,拓展了食用菌终端消费市场。依托益泰龙、亚西雅等出口企业,大力拓展国外市场。2014年全县食用菌干鲜品出口共计7304.78吨、13016.33万美元,与2013年同期对比分别增长32.37%和43.75%。五是发展电子商务。完成了古田县食用菌电子商务创业园建设并揭牌入驻。园区面积1470平方米,由产品展示中心、孵化中心,帮扶引领中心(中型电商运营中心)、沙龙交流中心、美工设计中心、培训中心、管理服务中心、民富中心、建设银行善融商务等九个功能区域组成,是集网络销售、培训、展示、交流、接待、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创业孵化园,覆盖了15个独立电子商务办公间以及1个大型电子商务孵化区,可容纳150位电商从业人员,入驻企业达14家,并配套公共服务机构2家。六是促进物流发展。食用菌周年生产、干鲜品产量大,有效地促进了物流业快速发展。因此,古田虽地处山区仍吸引了6家大型物流配送企业,并建有县级食用菌物流配送中心,具备强大的物流配送能力,物流快速便捷,价格低廉。仅古田县中铁快运公司每天配送鲜菇量就达到3000—4000件、干菇30—50吨,每件货物配送到北京的价格仅12元。稳定、快捷、低廉的物流配送吸引了周边县市农副产品经古田物流派送。

(五)繁荣食用菌文化,打造食用菌品牌。在发展食用菌产业、打造“中国食用菌之都”进程中,古田县大力培育和挖掘食用菌文化,以食用菌文化宣传古田、推介古田,努力提高古田食用菌产品的竞争力。一是举办一系列活动,提升古田食用菌影响力。1987—1991年,古田县先后四次成功地举办了全国性的食用菌产品、技术、设备交流会;2001年承办“全国香菇主产区栽培大县联谊会”;2004年举办全国食用菌产业高峰论坛暨首届中国(古田)食用菌节,2008年举办国际食(药)用菌生物科学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古田)食用菌节。2006年以来连续八次组团参加“中国国际食用菌烹饪大赛”,并被授予“全国食用菌餐饮文化示范县”荣誉称号。二是开展一系列宣传,提高古田食用菌知名度。在科技苑、美食走四方、聚焦三农等央视栏目及《中国食用菌》《中国质量报》《中国食用菌年鉴》《食用菌市场》等国家级刊物宣传“中国食用菌之都”“古田银耳”品牌等。三是打造一系列产业平台,树立“中国食用苗之都”的窗口形象。建成了县食用菌博物馆、食用菌批发市场、食用菌研究中心、福建省食用菌美食城、翠屏湖食用菌生产观光休闲村及以食用菌为题材的“中国食用菌之都”古田县标志性主题雕塑——“香飘万里”,打造古田处处体现食用菌文化的优良环境,不断树立古田“中国食用菌之都”的窗口形象。四是开展一系列创作活动,弘扬古田食用菌文化。大力发展食用菌民俗文化,鼓励以食用菌为题材的创作,涌现出许许多多以食用菌为题材的书法、摄影、诗歌、文学、文艺等作品,并将好的古田食用菌产业进行宣传,充分展示了古田菌都风采,使古田食用菌文化对外知名度不断提高,古田县2011年被评为“全国食用菌文化产业建设先进县”。

三、古田启示

此次在古田考察学习时间虽短,但古田县在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实践中,所展示出的长期抓、抓长期的毅力,敢于创新、善用市场的勇气,给我们许多启示。

(一)政策扶持是助推器。古田县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九条意见》,明确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古田县政府还安排500万元作为风险基金,通过“注、保、贷”的方式,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金融支持是润滑油。古田食用菌产业能够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扶持,金融支持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着古田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全过程。据了解,古田联社将大约70%的信贷资金投入到了食用菌产业,占到了当地食用菌产业信贷总规模的九成以上。

(三)科技支撑是发动机。古田县有民营科研所32家,制种户108家,其中一级菌种场2家。多年来,在新品种引进、培育、驯化和专用器械开发等方面都取得突破性进展。新产品的持续开发,食用菌加工园区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食用菌加工企业的集聚与加工产品的开发。

(四)市场流通是催化剂。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是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交易、检测、信息中心,同时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大城市设立分会场。此外,为适应鲜品菌类市场的需要,组建了古田县食用菌运输中心,全县有9家鲜品运输大户和近百家鲜品经销大户从事鲜品菌类的运输和销售。

(五)利益共享是稳定器。兼顾全产业链各方利益尤其是菇农的利益是古田食用菌产业能够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把最大利益让给农民是古田向“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科技最强、营销最广、品牌最响”的食用菌产业化建设强县迈进的制胜法宝。

四、几点建议

发展食用菌产业我市有一定基础,具备良好的地理环境和交通区位优势,要在全国食用菌产业大发展、工厂化设施化栽培大推进、技术大突破、专业化经营与集团化扩张的大环境下,做大做强我市食用菌产业,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好基地建设、菌种研发和技术服务,招引一批加工企业。

(一)在三河口镇建立万亩食用菌产业带。利用2—3年的时间,在三河口镇境内沿路打造一条以银耳、香菇、竹荪、猴头菇、茶薪菇、毛木耳、金针菇等品种为主的产业带。通过在规划区内种植食用菌给予资金、技术、销售一条龙的服务,引导农民主动在规划区内种植食用菌,达到“集中种植、集中采购、集中管理、集中服务”的集约发展目的,从而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二)在智慧农业谷建立食用菌菌种研发和生产中心。招商引进古田等外地客商在麻城投资,在智慧农业谷建立一座年生产食用菌菌种能力达500万瓶的食用菌菌种研发和生产中心,满足全市各乡镇种植大户对菌种的需求,扩大麻城食用菌种植范围。

(三)全力做好食用菌菌种技术服务。在食用菌种植集中区,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全力做好食用菌种植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组建麻城市食用菌协会,积极吸纳食用菌加工企业主、种植户加入协会、合作社,定期交流经验,问题协商解决,同时做好新品种的示范和推广。定期召开食用菌培训会,通过聘请技术人员现场授课、实地指导等方式不断提高食用菌种植户的技术能力,以带动全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四)大力发展食用菌加工企业。引进客商在麻城投资建立食用菌加工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推广技术并提供菌种,种植户与企业签订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合同,在“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加工销售—获得盈利”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企业和农户之间实现双赢,降低种植户投资风险。对缺乏资金的种植户采取企业先供菌种,待回收食用菌时再扣回菌种钱的发展模式,以加大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此文发表在麻城市委参阅件2015年第三期

考察组成员:刘华强、石维朗、项行政、张绍文、洪为民

执      笔:马卫林

Copyright © 2015 黄冈市农办 鄂ICP备1201098号
主办:中共黄冈市委 黄冈市人民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七一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