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重点工作 > 农村改革

中共黄冈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

时间:2014-04-25 11:32:59  来源:  作者:

  中共黄冈市委关于贯彻落实
  
  中央和省委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
  
  (2014年4月15日中共黄冈市委四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推进黄冈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努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试“黄冈版”,为加快建设“四个大别山”提供制度保障和强劲动力。
  
  2.目标任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着力增强市场活力,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与推进“双强双兴”、 建设“四个大别山”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黄冈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到2017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创造具有黄冈特色的改革亮点;到2020年,全面完成本实施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
  
  3.基本思路。紧紧围绕“三维”纲要,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道程序”,坚持问题导向、先行先试、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巩固深化已实施的改革,大力推进中央、省委部署的改革,积极探索对黄冈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对全省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改革,凝聚共识、上下联动,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创新黄冈大别山试验区体制机制
  
  4.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施黄冈大别山金融工程。吸引各类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在黄冈设立分支机构,扩大融资规模和渠道,推动各类金融和泛金融市场发展,打造黄冈大别山区域金融中心。培育壮大金融市场主体。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和村镇银行建设,实现县域农商行、村镇银行全覆盖。支持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典当业和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等新型金融业态规范发展。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加快金融产品和抵押担保方式、产业有效对接,推广订单质押农业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抵押贷款。改革政府性公共资金存储管理办法。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市场融资服务体系,大力支持企业在境内外交易所挂牌上市,支持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权转让系统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鼓励企业利用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融资。建立区域林权、农权、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加快形成生产要素流转服务体系。建立城市发展基金、产业发展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规范做实投融资平台。以市县国有资本经营公司为基础组建国有资本控股集团公司,做大做强城建、旅游、文化、交通、水利、农业等投融资平台公司。探索实行特许经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发行城投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推动城投公司向城市资源运营平台战略转型。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探索开展巨灾保险。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完善地方性金融组织分类监管制度,提高监管能力,防范金融风险。
  
  5.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机制。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安排和调控城乡用地布局,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建立土地利用绩效评估机制,扩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适用范围,加快建立城乡用地统一登记信息系统,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市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探索农民享有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的具体办法。在武穴市及其他每个县(市、区)的3个村,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试点,争取5年内全市基本完成确权颁证工作。建立产权明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流转顺畅、分配合理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具体措施。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设立龙感湖土地信托化改革试验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地使用权流转。积极稳妥落实国家对农村宅基地、农民住房财产权、农民承包地抵押担保财产权和农村经营性土地改革政策,探索建立配套抵押资产处置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入分配机制。
  
  6.创新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建立完善生态市创建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环保模范市和生态县(市、区)、生态乡村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空间规划体系,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能源、土地、矿产、水资源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实施最严格的耕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保护制度。建立完善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的大气、水等污染防治协调联动机制。建立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实行领导干部离任时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加大对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的保护力度。制定并落实对境内大别山区、长江流域以及河流、湖泊等重大生态系统的保护办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创建国家公园。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大力推行排污权、水权、节能量等市场交易制度。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办好全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双百工程”示范基地,鼓励绿色消费和清洁生产,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产业。争取黄冈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生态补偿实施方案进入国家生态战略。
  
  7.创新科技人才支撑机制。以市校合作为平台,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围绕产业升级、人才引进、项目落地、技术与产业对接,建立健全系统、完善、务实的市校合作机制,加快“一园八基地”建设。深化与中关村和东湖高新区合作,积极承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转移。加快创建国家级黄冈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各县市申报创建省级高新区。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设立、引进创业投资基金,开辟科技创新投融资“绿色通道”,构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加强院士工作站、行业创新联盟等国家和省级科研延伸平台建设。加快创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打破体制壁垒和身份障碍,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向企业和一线聚集的激励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加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到黄冈实习实训、创业创新。
  
  8.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加快专项扶贫标准化建设,推动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改革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探索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补助、贴息、担保、互助、奖补等方式,吸纳更多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全面落实扶贫责任制,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办好全国“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县。
  
  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
  
  9.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围绕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服务新机制,打造全省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收费最低、服务最优的地区之一。
  
  全面清理现有投资审批、生产经营活动审批、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评比达标表彰、评估等事项,取消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审批事项,下放直接面向基层、由县(市、区)管理更方便更有效的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限。最大限度减少前置审批环节,清理取消互为前置审批。做好国务院、省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工作。市县(市、区)政府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纠正不应设置的审批事项或变相审批事项。
  
  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建立统一规范的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库,面向社会公开,纳入各级政务服务大厅集中统一管理,对内编制业务手册,建立标准化审批流程,明确审批要求,规范审批行为;对外编制办事指南,明确办事条件、要求,方便行政相对人办事。大力推行集中审批、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健全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超时默认、缺席默认等制度。在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试行行政审批“园内办结”。
  
  加强对行政审批全过程监督。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制定科学规范的考评指标,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及行政审批事项的运行及监管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加快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完善行政效能投诉受理、调查、处理机制,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中梗阻”等损害市场主体和群众利益的行为。
  
  10.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坚持机构数量、领导职数和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只减不增,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大力推进机构和职责整合。按照同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综合设置机构,最大限度地解决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问题。完善市县政府功能,理顺条块关系,抓紧完成市县工商、质监管理体制由省以下垂直管理改为分级管理的有关调整工作。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优化乡镇机构编制配置,探索推进乡镇综合执法。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试点。改革开发区管理体制,完善市区一体开发运行机制,探索城市拓展区建设管理模式。
  
  全面完成行政类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公益类事业单位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公办教育、卫生领域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事业单位社会化用人制度改革。
  
  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创新,强化编制刚性约束,全面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推动机构编制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11.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加快市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农村(社区)便民服务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打造功能完善、运转高效、公开透明、服务一流的四级政务服务平台。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快形成市县乡三级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网络。放开公共服务市场准入,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机构和方式。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完善中介服务市场,推动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
  
  12.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完善依法行政各项制度,严格规范行政行为。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建立决策后评估和纠错制度。梳理市县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职权,公布权力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和运行流程,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健全政务公开和新闻发布制度,推进政府信息共享。创新目标考核机制,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
  
  四、完善“双强双兴”推进机制
  
  13.构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机制。创新产业引导机制。抢抓国家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用好大别山产业发展基金,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打造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建设大项目的发展路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按照“两转四用、个十百千”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完善支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产业等政策,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标准建设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市、全国“农社对接”试点市和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探索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创新产业推进机制。深入开展“三大行动”,推行“一个产业、一位领导、一个部门、一套班子、一个实施方案”的工作模式,加快建成具有黄冈特色的支柱产业。创新服务机制。完善和落实“项目秘书”制度、重大项目会商制度、重点项目专班服务制度、重点企业“一企一议”制度。创新落实机制。构建重点项目推进效能信息化实时督查体系,建立强有力的项目建设效能督查工作机制。
  
  14.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实行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外,所有投资领域一律对非公有资本开放。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市场化服务平台建设。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招工难等问题。抓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引导小微企业健全组织机构和改进管理。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发展农民合作联社,探索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的具体办法。完善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以钱养事”机制,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范围。
  
  15.深化财税、投资和价格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国家税制改革政策,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政府债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推进预决算及“三公”经费信息公开。清理、整合财政专项资金,推行财政项目预算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建立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推进“营改增”等各项税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建立以备案制为主的企业投资管理体制。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健全价格总水平调控预期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价格监管体制机制。
  
  16.创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机制。探索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一区两带”互动融合发展,构建统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公共服务设施、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利益协调和推进机制。创新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机制。加快黄冈临江四城建设,以“跨区合作、共建共享”为平台,积极推动小池与九江、龙感湖开展跨江跨区合作,散花与黄石、鄂州开展市际合作,田镇与大法寺镇、武穴城区开展城市组团合作,蕲州与八里湖、漕河开展镇际合作,建设沿江城镇示范带。加快推进小池开放开发,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桥头堡”。加快建设沿江产业带,依托现有基础,大力发展港口物流、船舶装备等临港产业。加强内河航运资源开发,依托武汉新港建设,整合、建设一批港口码头,推进团风至黄梅沿江一级公路建设,构建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对外开放通道建设,完善“大通关”服务体系,创新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的体制机制。
  
  17.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编制完善新型城镇化体系规划,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围绕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和湖北省区域性中心城市,全面提升黄冈市区中心城市功能。围绕“双十支撑、两区互动”,大力推进县市城区提质扩容。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加快建成一批重点镇、文化小镇、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办好武穴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创新城乡建设管理模式。按照高规格推动、高起点规划、大规模投入、大产业支撑的要求,探索建设投融资机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设施管理方式,健全征收补偿机制,构建规范透明、运转高效的城乡建设管理体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18.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贯彻落实黄冈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名人文化建设规划、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和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深度挖掘、提炼、开发黄冈特色文化资源,集中力量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加快建设一批集聚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项目,创建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特色文化品牌,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的文化产业集群和特色文化产业强县(市、区)。围绕打造“多情大别山、风流看黄冈”核心品牌,按照“一线串珠、多点支撑”的发展路径,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理顺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完善旅游发展投入机制,探索建立旅游资源整体开放、有偿利用的管理办法,大力发展综合性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积极创建大别山旅游扶贫开发试验区。
  
  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试点。完善面向基层群众的公益性演出财政补贴政策和各级各类文艺演出团体的扶持政策,加快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开展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改革公共文化服务投资体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探索文化体育场馆所有权、运营权、使用权分离的管理运营机制。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健全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大做强主流媒体,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进广播电影电视管理体制改革,组建黄冈广播电视台。加快黄冈日报改革发展,支持黄冈网络传媒中心建设,组建黄冈日报传媒集团。支持广电产业做大做强。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机制,推出更多文化精品力作。
  
  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治黄冈建设
  
  19.推动人大工作制度与时俱进。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完善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履行法律和工作监督及人事任免工作机制,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专题调研、执法检查、备案审查等方式履行职权。健全代表联络机构和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县(市、区)乡(镇)人大规范化建设。
  
  20.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党委、政府和政协制定政治协商年度计划制度,更加活跃地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不断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提升政协民主监督实效。大力支持人民政协开展多形式的参政议政活动,进一步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各级党委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健全完善委员联络机制。培育并发挥各类智库作用。完善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制度。
  
  21.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完善村(居)民委员会选举制度,扩大村(居)党组织“两推一选”和村民委员会“一票制”选举、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的范围。健全村级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各项制度。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健全政府与工会联系会议制度。建立政府部门负责人与网民对话交流制度。
  
  22.建立健全法治黄冈建设体制机制。全面推行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健全社会学法、用法、守法、护法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所有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出台前必须经过合法性审查。党委和政府及其部门普遍设立法律顾问。制定科学的法治黄冈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落实法治黄冈建设保障机制。
  
  23.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做好中央和省司法体制改革黄冈试点各项工作。深化司法监督机制改革,加强党委执法监督,推动执法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和狱务公开,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建立政法干警晋升、任前公正廉洁执法情况审查制度。完善执法司法责任制,健全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执法司法操守和廉洁情况日常监督制度,实行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制。完善律师管理与服务机制,健全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完善强制隔离戒毒管理体制。创新黄冈市区警务机制,加强市公安局对城区公安机关的统一管理和人财物监管,构建市区一体、联警联勤的工作机制。
  
  24.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明确执法机关职责权限,整合执法主体,完善保障机制,推进综合执法,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推动市场监管职能整合,建立生产、流通、消费市场综合监管体系。合理划分市县执法权限,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执法力量向一线倾斜。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加强市级执法监督,逐步实现同一城区内只保留一个行政执法层级。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提高执法服务水平。
  
  六、深入推进社会领域改革
  
  25.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教育整体规划,加大市级统筹力度,形成“一盘棋运行、一体化推进”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和经费保障制度,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多元化、科学化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完善中小学招生制度改革,规范中考和高考各环节工作。加快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校长公开竞争选拔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探索建立“学区制”、“一校制”、“联校制”。健全中小学教师、校长交流机制。建立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和督学责任区制度。支持黄冈中学创新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支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26.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强化政府促进创业就业责任,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完善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和就业工作协调机制,探索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对符合条件的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失业人员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完善政府、企业、职工三方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在企业推行设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健全就业援助制度,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拓展公益性岗位,着力解决好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
  
  27.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补充性养老保险。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允许住房公积金用于居民疾病救治。积极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延伸。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困难职工帮扶救助机制。应对社会老龄化趋势,制定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支持性政策,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鼓励引导公益组织、社团机构和爱心人士参与发展社会救助事业。
  
  28.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医疗卫生投入保障机制,完善正常增长机制。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完善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报销政策,引导一般诊疗下到基层。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推进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改革医疗机构人事管理政策,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管理,促进医师合理流动。健全村医准入退出机制,探索解决乡村医生养老待遇问题。执行药品集中采购和配送政策,合理降低药品费用。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健全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资办医机制,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健全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29.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入推进平安黄冈建设,着力抓好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健全社会综合服务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城乡网格化管理,完善网格员队伍管理、考核、保障机制,加强社会管理“三化三全”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以建设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为契机,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成一批应用平台。建立健全社区自治机制,完善实有人口管理服务机制。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发展壮大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开展社会服务的能力。
  
  30.创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完善社会矛盾多元调解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落实“1343”维稳工作机制,建立社会稳定定期分析评估制度。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制度,健全首访责任制、及时就地化解群众合法诉求机制和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建立非正常进京上访部门预防处置联动机制,完善信访终结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完善网络重大舆情“直通车”制度,对重大舆情实行单报制、专报制,完善舆情监测、收集、研判、处置、评估工作机制链,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
  
  31.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市县乡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推进监管体制改革。加强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和质量标识制度,实行最严格全过程监管。完善行政监管、技术监督、电子监管紧密结合的长效监管机制,建立不合格商品退出机制。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新机制,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力度。加强反恐队伍建设和保障机制建设,完善应急处置指挥系统。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应急体制机制,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32.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健全国防动员工作运行机制。支持军民融合、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落实兵员征集调整改革、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政策。实现县(市、区)人民武装部规范化建设目标。创新双拥共建活动方式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七、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33.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市委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负责全市改革整体谋划、统筹协调、推进落实和检查督办。将推进改革工作作为对县(市、区)党政班子和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分阶段研究确定全市改革任务清单、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责任分工,扎实稳步推进。
  
  34.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组织制度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好干部“五条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按照“两用两反对”、精细化、精准化和全盘布局、人岗相适、用人所长、开发潜能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养机制、选拔任用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管理监督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努力构建导向鲜明、标准清晰、流程规范、配套完备的干部人事制度体系。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推进“一派两聘”等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办好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和党员队伍建设试点。
  
  35.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作风建设。贯彻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强和改进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健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约谈制度。改进完善对工程建设招投标、公共资源交易、政府采购、职称评聘等事项的监督机制。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支持纪检监察机关突出主业、履行主责,发挥“再监督”作用。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党的纪检监察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乡镇以上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围绕解决“四风”问题、密切联系群众,着力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坚持不懈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和市委“八简两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创新电视问政、网络问政、明察暗访、公开曝光等方式,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36.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巩固和扩大全面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大力支持基层改革的实践探索,积极争取和办好改革创新试点,加强改革经验的总结推广,保护和激发基层干部群众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建立重大改革决策听证公示制度,完善事关群众切实利益的重要改革政策措施事前发布、意见征求及情况反馈机制,凝聚人民群众推动改革的智慧和力量。
  
  名词注释
  
  1.“三维”纲要:省委十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作为工作纲要。
  
  2.“双百工程”:全国重点培育扶持的百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基地)和百家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
  
  3.“一园八基地”: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创业基地、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延伸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人才智库基地、优质生源基地、农产品供应基地、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基地。
  
  4.“两转四用、个十百千”:“两转”,加快黄冈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四用”,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管理经营农业,用农产品加工引领农业,用品牌战略打造农业。“个十百千”,在全市范围内每个农业产业培植1个大型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粮食、油料、茶叶、中药材、奶牛、畜禽、纺织、水产、森工、农产品物流等10大产业,到“十二五”末,全市10大产业加工产值均超过100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超过1000亿元。
  
  5.“项目秘书”:每个重点项目确定一名部门正职作为服务秘书,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联系、跟踪、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建设、企业生产中的问题和困难,推动项目快速签约、开工和投产。
  
  6.黄冈临江四城:黄梅县小池镇、武穴市田镇办事处、蕲春县蕲州镇、浠水县散花镇。
  
  7.“双十支撑、两区互动”:支持有条件的县市新增10平方公里城区、1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推进工业园区与城市新区无缝对接、融合发展。
  
  8.重点镇、文化小镇、美丽乡村、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市委、市政府确立新农村建设暨城乡一体化四个层面的工作载体和实施项目。在建制镇基础上,按照产城融合、四化同步的新型城镇化要求,进行改造升级建设重点镇;在行政村或者自然塆基础上,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进行完善提升建设美丽乡村;以文化为魂、小镇为骨架,用市场办法、小规模、组团式、景区化的建设融形态、业态、生态为一体的文化小镇,其地理空间和建设内容上介于重点镇和美丽乡村之间;在符合条件集中连片区,推进特色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9.“一线串珠、多点支撑”:以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为轴线、大别山旅游投资公司为平台,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引进建设一批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大别山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
  
  10.村(社区)党组织“两推一选”:“两推”是指党内推荐支委候选人和党外推荐支委候选人,“一选”是由党组织内全体有选举权的党员无记名投票选举支委人选。
  
  11.“学区制”、“一校制”、“联校制”: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探索实施的三种管理模式。“学区制”,是以一个或若干个乡镇为单位建立学区,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带动学区发展。“一校制”,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一所优质学校兼并若干所薄弱学校或教学点,实行一个法人代表,多个办学实体,实现学校同步发展。“联校制”,是以一所优质学校联合若干所薄弱学校,各学校实行法人独立,将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和校园文化等移植到薄弱学校,促进薄弱学校内涵式发展。
  
  12.社会管理“三化三全”: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中通过社会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流程扁平化,达到社情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方位。
  
  13.国家智慧城市: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
  
  14.三网融合: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相互融合。
  
  15.“1343”维稳工作机制:指树立“大维稳”工作理念,强化维稳第一责任;预防为主抓“三头”(人头、苗头、源头);排查化解落实“四式”工作法(拉网式排查、钉子式化解、交单式办理、销号式结账);应急处突做到“三个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16.好干部“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17.“两用两反对”:在干部工作中树立正确用人导向,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用埋头苦干、成绩突出、不事张扬的人;反对跑官要官,反对论资排辈。
  
  18.“一派两聘”:从机关事业单位向农村选派“第一书记”,从农村外出工作的专家学者、产业能人、企业老板、党政机关干部中聘请村名誉书记和发展顾问。
  
  19.“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20.“八简两风”:工作程序简化、召开会议简短、文字材料简练、汇报工作简洁、语言表达简明、接待应酬简省、生活待遇简朴、深入基层简从;闻风而动、雷厉风行。

Copyright © 2015 黄冈市农办 鄂ICP备1201098号
主办:中共黄冈市委 黄冈市人民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七一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