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重点工作 > 农村改革

灾后重建中借势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开展农业抗灾救灾的情况调查

时间:2016-12-13 11:03:40  来源:  作者: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是全省农业大区,今年6-7月发生的洪涝灾害,全区农作物受灾53.2万亩,其中绝收17.55万亩,各类堤坝、沟渠水毁18.3千米,共有5000家农户、624家新型经营主体农业设施、农业基地遭受毁灭性破坏,全区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5亿元。面对严重灾害造成的冲击,该区不仅灾后恢复生产行动快、力度大,而且思路新、措施硬,特别是在大灾之后认真反思发展中的短板,不搞低水平的恢复重建,而是把农业灾后重建变成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过程,借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区农业初步实现了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补短板的发展目标。
      调结构,对接都市大市场
      (一)唱响落后产能淘汰经。黄陂区作为农业大区,水稻、大田蔬菜、大田旱作物以及落后的畜禽养殖小区占比较大。针对实际,黄陂区委、区政府确定了集约规模农业、生态绿色农业、设施科技农业、健康养殖农业四大发展方向。截至目前,全区已下拨农业专项灾后重建资金3951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亿元,拟明年再安排财政专项资金2亿元,集中用于落后产能淘汰。预计到今年底,全区将淘汰落后产能1.5万亩,新建设施科技型农业1.2万亩,推广控制精准化、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生产模式2.6万亩,使用微灌、滴灌新技术0.8万亩。
      (二)唱响区域结构调整经。重点发展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是南部精品农业示范区,重点以武湖、三里、大潭为核心,辐射六指一部分,集约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智能化农业。维尔福种苗、开隆高新、武汉现代农业蔬菜园、武汉盈联花卉高科技农业扎堆该区域,集聚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超过70家。二是中部都市农业发展区。依托六指、罗汉、李集3个万亩连片高产农田改造项目,在中部区域建成优质稻基地7万亩,双低油菜10万亩,标准化健康养殖10万亩。三是北部生态农业休闲区。依托北部947平方公里的木兰生态旅游区和国家5A景区品牌效应,计划每年新建茶园2000亩以上,新建综合性、多功能经营农庄(农家乐)30家以上,新建美丽乡村5个以上,实现由单一提供农产品向提供生态环境产品、旅游休闲产品等多种产品的大转变。
      提品质,主攻产品绿色牌
      (一)坚持绿色生态理念。在种植业上,主攻无公害蔬菜、茶叶、双低油菜、苗木花卉等品种,今年灾后恢复生产期间,全区新增双低油菜面积1万亩、茶园5000亩、无公害速生菜2.7万亩、草莓5000亩。在畜牧业上,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发展区三大区域,已启动南部武汉外环线内全部畜牧小区的搬迁工作。同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环境治理,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环境。
      (二)坚持品牌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今年新组织认定认证12个,全区认证企业总数达到46家,“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35个,基地总面积29.55万亩,脉地湾萝卜、黄陂荆蜜等4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大力开展品牌创建工作,目前已有2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3家企业获得湖北名牌产品,8个注册商标获得湖北著名商标,12家企业获得武汉市著名商标。
      (三)坚持质量安全底线。高度重视洪涝灾害带来的安全隐患,在第一时间投放9700吨消毒药剂,对受灾水面、畜禽栏舍进行消毒处理。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人员、场地、执法设备全面提档升级。
      促融合,拉长产业增长链
      (一)促进农业与工业融合发展。把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纳入“工业倍增计划”的范畴,紧紧依托农业资源优势,持续开展“百亿园区”“十亿产业”和国家级、省市级知名商标品牌创建活动,已建成台湾农民创业园、武汉临空食品产业园两大主体园区,两大园区共引进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企业25家。
      (二)促进农业与商贸物流业融合发展。倾力打造农批、农网、农超三个对接平台,着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投资4.2亿元建成四季美农贸城,带动全区及周边近300万亩的农产品销售,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今年以来,新增电商平台5个,全区有近1000家农业生产主体与国内各大超市建立直销模式。
      (三)促进农业与休闲旅游业融合发展。建成了一批农业休闲旅游和文化教育示范点,实现了农业功能的拓展、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开展旅游名镇、名村、星级农家乐、木兰文化节、登山节、金秋草莓节等品牌创建活动,建成以采摘、娱乐、垂钓、餐饮、住宿为特色的休闲山庄168个,休闲农家乐900多家,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1.2万人。全区150个农业基地、300个休闲农庄,正在向多功能、多附加值拓展,融合发展的势头很好。
      补短板,织好农业保障网
      (一)培育经营主体,补农业集约经营的短板。共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71家,累计流转耕地49.2万亩,减少抛荒22.5万亩,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二)改善生产条件,补基础设施短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当前的灾后重建、精准扶贫、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结合在一起,推进三大工程:一是水毁修复工程。二是防涝抗旱渠系清理工程。三是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工程。
      (三)植入科技要素,补技术支撑短板。全区以产、学、研、服为核心,组建形成了四大产业联盟:一是辐射全国的种猪繁育战略联盟。二是辐射全国的油菜研发生产战略联盟。三是辐射全国的种子种苗研发繁育战略联盟。四是覆盖全区的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战略联盟。
      (四)完善保障体系,补农业抗风险短板。一是补市场风险短板。由政府安排专项财政资金或担保金融贷款,支持农业基地、设施、品牌建设和市场开发。二是补自然风险短板。将农业保险由畜牧业、水产业向大棚设施、蔬菜、水稻扩展,今年因灾赔付各类保险金769万元,保险赔付达到了前3年的总和,减轻了农民因灾造成的损失。(湖北省委农工部抗灾救灾工作组供稿)

Copyright © 2015 黄冈市农办 鄂ICP备1201098号
主办:中共黄冈市委 黄冈市人民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黄冈市黄州区七一路8号